讀完推理小說,我們常常會有一個疑問:
"推理小說的本身是為了結論(犯罪手法)去編造劇情,抑或者是為了劇情而導入結論。"
我們總是因為看完推理小說後,直呼:"太扯了吧!"時,有這個想法,完全是因為推理小說本身情節過於天馬行空或是太過於機械式的把科學原理應用在"架空"的"真實"世界,結果就好像Discovery的<流言終結者>一樣,這些故事情節和推理只是流於讓讀者有"真實感"和"參與感"的工具。
<嫌疑犯X的獻身>是東野圭吾自認為的自信之作,一般也認為是(至少在2006前後)其巔峰之作,並於得到2006上半季的直木賞和2006本格推理小說大賞。
閱讀完小說和看完電影,其實我心中也泛起了前述的疑問:作者是否是為了一個完美的不在場證明,所以設計出這些人物(包括性格、背景)?那麼這篇所謂自信之作是否其實只流於"一般",並非如此不凡。同樣地,這個疑問讓我在閱讀後覺得實在犯罪動機和理由過於不合情理--推理小說家挖空心思,在已經快乾涸的靈感中(包括手法和動機),努力思考著越來越多光怪陸離的方式,來"殺死被害者"和"製造不在場證明",然後以這個"終點"為目標,開始構想故事和人物,也因此造成了許多不合情理的劇情和人物及薄弱的犯罪動機。
但所言之此,有心閱讀此篇的看倌切莫誤會,<嫌疑犯X的獻身>並非不入流之作,畢竟獲得直木賞的作品其文學性(與推理內容無關)絕對是一時之選。
<嫌>為東野的伽利略系列之一,以帝都大學天才物理教授湯川學為主角其一故事。<嫌>選用的描述方式是將兇手一開始就告訴讀者/觀眾,而要觀眾跟著主角思考的是:兇手用什麼方式來擺脫嫌疑和製造幾近完美的不在場證明?全篇沒有拖泥帶水的部份,閱讀/觀賞起來相當流暢,並沒有太多艱澀的邏輯和科學原理,而著重於更多主角和嫌疑犯之間互動及人性的描述(目前線上的日本推理小說大致是朝這個方向走)。小說裡引用了很多數學的思考和原理(因為兇手是數學天才),進而帶出很多推理方向和思辨的邏輯。
電影和小說的精神算是一致。有趣的一點:電影為了商業考量,把柴崎コウ飾演的內海薰放入電影,延續沒看系列小說只看過日劇觀眾。而事實上內海薰登場是在<嫌>之後的<伽利略的苦惱>。因為<嫌>之後,薙草刑事(就是她上司)與湯川學關係決裂,因此加入的內海薰來做為中間的潤滑劑。
即便電影和小說精神上是一致性的,算是改編成功的電影。電影劇本的改寫上加減了些內容,讓約莫二小時的劇情可以更加易懂且更具合理性,但也同樣的忽略了某些細節,雖不至於讓故事改變,但總有些遺憾;此外我覺得許多改編電影有趣的地方,導演在視覺上加入了很多導演自己個人想法,讓我覺得很驚艷。
究竟,為了愛,是不是有人真可以獻身成為殺人犯呢?或許,這是推理小說裡漫浪的地方吧。
我們總是因為看完推理小說後,直呼:"太扯了吧!"時,有這個想法,完全是因為推理小說本身情節過於天馬行空或是太過於機械式的把科學原理應用在"架空"的"真實"世界,結果就好像Discovery的<流言終結者>一樣,這些故事情節和推理只是流於讓讀者有"真實感"和"參與感"的工具。
<嫌疑犯X的獻身>是東野圭吾自認為的自信之作,一般也認為是(至少在2006前後)其巔峰之作,並於得到2006上半季的直木賞和2006本格推理小說大賞。
閱讀完小說和看完電影,其實我心中也泛起了前述的疑問:作者是否是為了一個完美的不在場證明,所以設計出這些人物(包括性格、背景)?那麼這篇所謂自信之作是否其實只流於"一般",並非如此不凡。同樣地,這個疑問讓我在閱讀後覺得實在犯罪動機和理由過於不合情理--推理小說家挖空心思,在已經快乾涸的靈感中(包括手法和動機),努力思考著越來越多光怪陸離的方式,來"殺死被害者"和"製造不在場證明",然後以這個"終點"為目標,開始構想故事和人物,也因此造成了許多不合情理的劇情和人物及薄弱的犯罪動機。
但所言之此,有心閱讀此篇的看倌切莫誤會,<嫌疑犯X的獻身>並非不入流之作,畢竟獲得直木賞的作品其文學性(與推理內容無關)絕對是一時之選。
<嫌>為東野的伽利略系列之一,以帝都大學天才物理教授湯川學為主角其一故事。<嫌>選用的描述方式是將兇手一開始就告訴讀者/觀眾,而要觀眾跟著主角思考的是:兇手用什麼方式來擺脫嫌疑和製造幾近完美的不在場證明?全篇沒有拖泥帶水的部份,閱讀/觀賞起來相當流暢,並沒有太多艱澀的邏輯和科學原理,而著重於更多主角和嫌疑犯之間互動及人性的描述(目前線上的日本推理小說大致是朝這個方向走)。小說裡引用了很多數學的思考和原理(因為兇手是數學天才),進而帶出很多推理方向和思辨的邏輯。
電影和小說的精神算是一致。有趣的一點:電影為了商業考量,把柴崎コウ飾演的內海薰放入電影,延續沒看系列小說只看過日劇觀眾。而事實上內海薰登場是在<嫌>之後的<伽利略的苦惱>。因為<嫌>之後,薙草刑事(就是她上司)與湯川學關係決裂,因此加入的內海薰來做為中間的潤滑劑。
即便電影和小說精神上是一致性的,算是改編成功的電影。電影劇本的改寫上加減了些內容,讓約莫二小時的劇情可以更加易懂且更具合理性,但也同樣的忽略了某些細節,雖不至於讓故事改變,但總有些遺憾;此外我覺得許多改編電影有趣的地方,導演在視覺上加入了很多導演自己個人想法,讓我覺得很驚艷。
究竟,為了愛,是不是有人真可以獻身成為殺人犯呢?或許,這是推理小說裡漫浪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