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有在金馬奇幻影展的片單上,所以有雷慎入。
片名台灣片商譯為搞笑武士。原片名叫さや侍,さや是刀鞘的意思,片名意謂著只有刀鞘的武士。的確片中主角就是帶著只有刀鞘的浪人武士。當然,叫空鞘武士會比較貼近內容。
導演松本人志是日本一位特別的藝人,他本身是位搞笑藝人,也許你曾經各個搞笑節目看過他。他之前所執導的<大日本人>,更是相當異類的特攝(?)作品。
與其說是部時代搞笑電影,倒不如說是利用江戶背景描述父女親情的故事。
我們的印象裡,日本社會對少年少女的總有過度的偏愛和重視,因此相對漠視了為社會和家庭默默貢獻的家長(更甚至說中年父親這種角色)。而這個時空背景錯置的電影裡,主角身為人父,如同現今日本社會給父親的形象般,沉默寡言(野見隆明在劇中台詞真的不多),把情緒和對子女的關愛藏在心底,一直在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才表現給子女知道。
如此說來便了無新意嗎?倒也不見得,在把它放入古裝片再包裝,並用一個劇情主軸--搞笑才能求生這樣的故事來引人入勝,而其中許多超現實超時代的橋段更是一絕,其內容都在呼應父親對女兒的關愛的親情,我不知道日本本國人怎麼審視這樣的作品,在我看來確實手法新穎,(如果同樣的手法拿到沒有幽默感的台灣人身上,大概會被批個不倫不類,不合史實,不合邏輯,不專業,爛片,看不懂,)。
最後父親以自身的尊嚴地死亡是否真能換成女兒的幸福呢?我想可以值得觀影者深思:若最後仍拋棄尊嚴進行最後的表演,是否能夠成功保住一命 ,若成功了,失去的是武士的自尊;若失敗了便是一死,且自尊都沒有了。但他還是放棄最後希望,而讓女兒獲得最後尊敬,並抬頭挺胸的活下去,繼續去找尋人生的幸福。究竟放棄最後的希望,讓女兒失怙,是為了讓女兒幸福的活下去這個想法是不是過於矯情呢?我不置可否,畢竟祟拜武士道的民族有他們的浪漫,但卻也點出主題:在日本的社會裡,為了子女,父親受到怎樣的屈辱總是默默承擔,即便沒有辦法給他一生的幸福,卻總在最後表現出沉默之下的期許和關愛。
片中一絕除了各種超現實的搞笑手法之外,還有最後一位雲遊僧以R&B唱出父親的遺書,滄桑的嗓音,加上感性的詞句,令人動容。
以下劇透:
日本江戶時代,一旦沒來由的脫藩的浪士就會被視為通緝犯,主角就是這樣的武士。野見勘十郎是位不知道為什麼脫藩的浪士,因此遭通緝的他帶著他的女兒不斷逃跑,一路上有官府的官兵,也有賞金獵人想要捉拿他。勘十郎沒有像日本時代劇裡那種浪人劍客一樣有著高超的劍術,自然片中沒有那種白刃對峙的刺激場面,他所做的事就只有不斷的逃跑......。但至始他身邊總不忘兩個東西,一把只有空鞘的武士刀,和她唯一的女兒。
他的女兒卻深以這個父親為恥,因為他毫無武士的尊嚴和榮譽:沒有一把像樣的武士刀,也不敢和敵人進行搏鬥維護自尊。
終有一天,勘十郎被官府所緝拿了。藩主給了他一個任務:三十日內要把喪母而心情低落的少主逗笑,否則切腹。
於是被押在監犖的勘十郎攪盡腦汁,每天苦思搞笑的方法。甚至看守的獄卒也幫忙加入出主意的行列。一開始只是典型的日本搞笑表演(ex.肚皮舞,畚箕舞)少主始終沒露出笑臉,連藩主都覺得無趣。陷入瓶頸的勘十郎和獄卒想不出好方法,而他的女兒卻不停在抱怨嫌棄父親,獄卒便怒斥她: 你根本沒有幫助過你父親,為什麼不好好想想怎麼幫助他,難道你想你的父親成為死武士嗎?
女兒似乎想通了,果然腦筋靈活的她想到問題所在:有趣的表演是需要眾人在輕鬆的氣氛下互相感染快樂的。於是她要求表演是公開的,民眾是可以參觀的。劇情開始出現超現實,如大炮飛人,牛仔騎馬秀等,極盡惡搞。果然藩主受到民眾歡笑感染了,不自覺得的笑出來了,但少主仍然沒有笑容.......
只剩最後一天了,女兒在獄卒幫助下,見到少主,打聽到少主喜歡看風車。最後一天,勘十郎便表演人肉吹大風車的表演。眾人看到都鼓勵他,並一起加油打氣,當風要將巨型風車吹倒時,女兒用身體用力撐住風車,這時少主似乎受了什麼感動而起身,但他仍然沒笑。藩主心生惋惜,特許他可以再做最後一次的表演,如果再不成功,就只能切腹了。
最後一天,換上切腹的和服,準備表演最後可以換回他姓命的表演。然後而勘十郎並沒有這麼做,他直接拿起準備好的小刀便切腹了。在眾人驚訝的時候,介錯人正準備要揮刀時,勘十郎強忍著痛苦揮手制止,最後把切腹的小刀收入自己的空鞘中,介錯人砍下他的頭。
傷心的女兒一個人走在路上,走到河邊,遇見一位和尚,和尚拿著勘十郎託付給他的遺書,一字一句,傳達這些日子以來,沉默的背後,對女兒的關愛。
1 則留言:
日本社會現在中二病當道啊...對於大人社會只有幻想式的鄙棄,也難怪放空的人越來越多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