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玩恐怖更要玩創意  來盤泰式<嚇死鬼>吧


記得我在某一篇的文章提過..

人為什麼喜歡看恐怖片。研究報告指出,人類藉由描繪出內心恐懼的事物來克服心裡對未知事物的害怕。

恐怖片從古早以前到現在,從中港台大家從小看到大、現在電影台都不斷在重播的僵屍片(別跟我說你沒看過林正英演道士啊?!),到彭氏兄弟的見鬼;從西方那個喜歡打曲棍球的傑森,到拿重兵器的電鋸殺人魔。恐怖片的變化某個程度來說不停在進化,某個程度而言又不是那種有太大的改變。

西方好萊塢不斷在追求殘忍血腥的鏡頭畫面,強調死狀甚慘,手段之殘忍。不外乎是一個兇手和一群不知死活淫亂大學男女生的故事(俗稱ya驚悚片)。但近來出現異數。奪魂鋸而言,就是玩創意的表現。若要說這是故事劇本設計的進步且有用心。另外一方面,若牽扯到鬼怪和靈異的西方電影,其實老實說,表現方式就我觀察並沒有太多的進步。從經典大法師到毒鑰這類的題材,在拍攝手法上總是沒特別之處,能吸引人的大概只有故事內容或是強調是真人真事改編的。

從陪我們長大的林正英先生到彭氏兄弟的<見鬼>,我想是香港影界為打開格局的用心;縱然,彭氏兄弟後來的幾部作品我並不是太喜歡(過於以電腦CG來企圖營造,在我看來是失敗且庸俗的,反而不如其近來進軍好萊塢的作品<鬼使神差The Messengers>),但所奠下的基礎是有目共睹的;包括影片色調、手法、打光,在後來幾部亞洲鬼片而言其乎是如出一徹。當然日本和韓國的怪譚式鬼片又是另一種風格,是較獨立風格式的型態,我想這裡先不提及。

1999年,<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真是shock的一部電影,主要的原因在於劇本形態的改變。以往的劇本是從事件發生,主角介入,到最後事件的解決,然後結果發生。然而<靈異第六感>可以說改變這個邏輯:先演出結果,再一點一滴演出經過,最後給人"啊~原來是這麼回事啊!!!"的shock。靈異第六感>可以說是一個landmark,其後概念這樣的作品愈來愈多,如:<神鬼第六感>(the others ;神鬼第六感?!靠...什麼爛名字啊)、<捉迷藏>,亞洲韓國的金知雲的<回憶>和<鬼魅>都是這類形式的作品。

由此我們知道,恐怖除了嗜血和嚇人以外,不停的玩創意和求改變才是現代社會吸引人去看的原因。

<嚇死鬼>我想是一部玩創意玩到爆錶的另類泰國鬼片。種部片可以分成兩段式,片子進行到感覺要結束時,會有個shock,原來前半段是"戲"(嚴格來說是戲中戲),而後半段是現實(戲本身),可以說是不同層次的恐怖。同一部片可以感覺兩種不同的鬼片形式。

前半段描述一個學表演的女生因為打工幫警察演出模擬兇案現場的被害者,而被冤魂纏身,最後幫助破案;後半段則是拍"前半段戲"的人一個個遭到厲鬼索命。創意不但是來自於整個劇情的兩段式的安排,還有後半段調查厲鬼索命的原因的過程,在抽絲剝繭後恍然大悟。整部片營造的氛圍算是成功,利用泰國傳統的藝術(音樂和舞蹈)做聯想主題(就像鬼來電的經典鈴聲一樣,聽到鈴聲就可以做聯想)。

雖然看完覺得,靠!太瞎了吧!!不可否認泰國人不光只是來台灣當勞工的實力而已,對恐怖片工業也算是有所貢獻的。



沒有留言: